本報記者 蒙志軍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金中平
  8月27日,漵浦縣小橫壠鄉高臺村,春和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黑木耳種植基地一派繁忙。正是黑木耳菌包下田的時節,菌包車間熱火朝天,跨國訂單接踵而至,運輸貨車整裝待發。正在大棚里忙碌的農民田小平,高興地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:“今年又會是好收成!”
  產業鏈上受益
  漵浦,地處我省西部,是革命老區縣、屈原文化城、抗戰決勝地,資源豐富,素有“湘西糧倉”之稱。
  然而,截至目前,全縣有省定貧困村177個,貧困人口達15.8萬人。
  2011年,國家啟動了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,漵浦成為湖南省37個扶貧攻堅縣之一。該縣的扶貧攻堅引起了懷化市委、市政府的關註。市委書記彭國甫要求,漵浦要圍繞解決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、基本公共服務、穩定發展致富三大問題探索經驗。
  要實現穩定發展致富,必須以項目為抓手,變過去“撒胡椒面”式的扶貧,為“扶貧扶到項目上”。漵浦縣委書記蒙漢說,著力在全縣貧困鄉鎮實施黑木耳、中藥材、南竹、柑橘、漵浦鵝等重點特色優勢產業項目,通過項目來爭取資金,通過資金來發展產業,通過產業來帶動致富,讓農民群眾在產業鏈上分得紅利。
  今年,省里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給漵浦縣安排1994萬元。這是該縣歷史上扶貧資金最多的一年。漵浦縣嚴格按照中央的要求,努力整合資源,增加產業開發投入,讓群眾在產業鏈上受益。至今年7月底,共投入各類資金1.2億元用於產業開發,幫扶貧困農戶5886戶、2.85萬人。
  黑木耳里淘金
  “一畝黑木耳,除去成本,純收入有一兩萬元。”在思蒙鄉仁里沖村,農民雷生愛掐著手指給我們算了一筆致富賬。
  雷生愛以前在東北打工。去年上半年回家,聽說“黑木耳里也能淘金”,便留了下來,加入合作社,開始了黑木耳種植。
  漵浦縣縣長李衛林介紹,目前,漵浦“仿生地栽黑木耳”項目已列入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計劃省重點項目。黑木耳種植戶遍佈全縣28個鄉鎮94個村,達2766戶,種植面積6000多畝,農民增收達4000多萬元,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6000多人,成為漵浦山區群眾致富的重要渠道。
  2010年5月,漵浦人肖喜林籌資創辦春和現代農業有限公司,發展黑木耳種植項目。
  因為氣候條件等原因,國內黑木耳的主要產地集中在東北及北方其他地區。為了讓黑木耳在漵浦山區“落戶”,2009年3月,春和公司專程從浙江省龍泉市引進菌種,併在漵浦盧峰鎮等地試種成功。
  “不與糧爭地、不與地爭肥、不與農爭時。”肖喜林告訴記者,相比傳統種養業,黑木耳種植既不影響水稻正常種植,又有見效快的獨特優勢。農戶將水稻收割後的閑置田,平整後直接移入黑木耳菌包,就可以坐等採收“真金白銀”。
  江口鎮上斯文村位於漵浦與辰溪交界的偏遠山區,缺乏資源和產業的支撐。2008年該村年人均收入僅為600元,是典型的貧困村。從2012年開始,全村發展黑木耳產業,如今種植面積達400多畝。僅此一項,全村年增加收入400餘萬元。
  扶貧對象“分紅”
  藥農賣藥材得了貨款,還能從藥材加工的利潤中拿到分紅。在漵浦縣沿溪鄉,記者聽到了這樣的新鮮事。
  沿溪地處偏遠,平均海拔800多米,產業單一,全鄉共有扶貧對象3000人。
  2006年,在廣州一家外企工作的王依清,回到家鄉沿溪註冊成立了漵浦君健中藥材專業合作社。
  漵浦縣依托君健中藥材專業合作社,以貧困人口為幫扶對象,由合作社提供種苗、技術服務和實行保護價收購,縣扶貧開發辦按人均600元的標準進行幫扶,鼓勵扶貧對象以扶貧資金入股,在沿溪鄉16個村發展黃柏、多穗珂等中藥材3200畝。目前,在合作社入股的扶貧戶,占社員總數的60%。
  “往年拿到600元扶貧資金後,一下就花完了。現在,我把扶貧資金入股到合作社,每年都能拿到分紅。”沿溪鄉楊柳江村扶貧對象羅坤山說,把扶貧資金變“股份”,自己就當上了“股東”。去年,楊柳江村452戶社員共分紅140萬元,人均增收超3000元。
  漵浦縣淳香柑橘專業合作社、福香柑橘專業合作社,建有柑橘種植基地3300餘畝,銷售網絡遍及黑龍江、北京等7個省市。今年,漵浦縣劃定區域,遵從扶貧對象的意願,按照人均600元的標準,將220萬元財政幫扶資金入股合作社,合作社每年按不低於股本15%的標準進行分紅,幫扶扶貧對象2566人,真正實現“扶貧資金成股本,扶貧對象當股東”。
  “資金跟著窮人走,窮人跟著能人走,能人跟著產業走,產業跟著市場走。”縣扶貧開發辦主任米久旭說,扶貧的關鍵是不能“花錢養懶漢”,而是要給扶貧對象帶來一條可持續的致富之道。只有把扶貧資金變成一眼活泉,才能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,實現扶貧項目、資金“1+1>2”的效應。  (原標題:漵浦縣:扶貧扶到項目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n65pnxfc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